艋舺,今名萬華,為臺北市發源地,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,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。清康熙四十八年(西元1709年)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,福建泉州之晉江、南安、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,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,時稱蕃薯市;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,漢人乃音譯為「艋舺」。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,俗諺「三在六亡一回頭」,環境十分險惡,漢人前來墾殖時為求神佑,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,後因漢人聚落漸增,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(西元1738年)合資興建龍山寺,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。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,舉凡議事、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。光緒十年(西元1884年)中法戰爭中,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,當地居民乃組織義軍,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,協助擊退法軍,獲光緒皇帝賜「慈暉遠蔭」匾額。初創之龍山寺,規模雄偉,雕塑精緻,歷經嘉慶二十年(西元1815年)大地震重修,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,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,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,集資修復,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。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,中殿全毀,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,寶相莊嚴;以往遇有空襲,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,然此次空襲前夕,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,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,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,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。龍山寺坐北朝南,面呈回字形,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,由前殿、正殿、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。前殿為11開間,分為三川殿、龍門廳、虎門廳。三川殿前有一對全臺僅見之銅鑄蟠龍柱,正面牆堵則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,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,富於教育意義。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,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,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,殿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,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。後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,為典型儒、道教諸神佛供奉處。左右護龍各配有鐘樓與鼓樓,晨鐘暮鼓,其轎頂式扁六角形的屋頂,造形獨特。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、麒麟等吉祥物造形,飾以剪黏和交趾陶,色彩瑰麗,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。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公告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,與國立故宮博物院、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的三大名勝。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,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,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,以善盡弘揚佛法、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。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,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、四月浴佛節、七月盂蘭盆勝會等,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,亦可以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。
- 電話:886-2-23025162
- 地址:
- 交通資訊:
- 營業時間:6:00~22:00 (辦事處7:00-21:00)
- 網頁:http://www.lungshan.org.tw/
- 停車資訊:
- 票價資訊:
- 其他備註:
**來看看AI的介紹**
**艋舺龍山寺**
**簡介**
艋舺龍山寺位於台北市萬華區,是台灣最古老、最著名的寺廟之一。這座寺廟建於 1738 年,供奉觀音菩薩,是艋舺地區的信仰中心。
**歷史**
艋舺龍山寺由移民自福建泉州府的泉州人所建。當時艋舺是台北盆地的主要港口,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。寺廟最初作為移民的信仰場所,隨著艋舺的發展,它逐漸成為當地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。
**建築**
艋舺龍山寺是一座宏偉的建築,融合了傳統中國建築和巴洛克風格。寺廟以其精緻的屋頂、雕刻和彩繪而聞名。
* **屋頂:**寺廟屋頂以綠色琉璃瓦覆蓋,屋脊上有龍形剪黏裝飾。
* **雕刻:**寺廟內外佈滿了精美的木雕、石雕和漆雕,描繪了各種佛教人物和神話故事。
* **彩繪:**寺廟內部以鮮豔的彩繪裝飾,描繪了佛教經典和民間故事。
**供奉神明**
艋舺龍山寺主要供奉觀音菩薩,還有許多其他神明,包括:
* **彌勒佛:**笑容滿面,代表慈悲和財富。
* **註生娘娘:**掌管生育,受到求子者崇拜。
* **月下老人:**掌管姻緣,受到單身者崇拜。
* **包公:**宋朝名臣,代表正義和公平。
**宗教活動**
艋舺龍山寺全年舉辦各種宗教活動,包括:
* **農曆春節:**廟方會舉行隆重的「迎春送福」活動。
* **觀音誕辰(農曆二月十九日):**寺廟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,包括誦經、祈福和遊行。
* **艋舺大拜拜(農曆五月十三日):**艋舺地區的年度盛會,寺廟會舉行大型的祭典。
**文化意義**
艋舺龍山寺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宗教場所,也是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。它見證了艋舺的歷史發展,並保存了台灣傳統建築和藝術的精髓。寺廟在台北市民的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,是祈福、祭拜和慶祝傳統節日的場所。
更新日期: 2023-09-22
27